汤原县稻米栽种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寒地绿色大米的主产区,是黑龙江最早种植水稻的县份之一,也是三江平原的水稻发源地。 “好山好水出好米”,汤原大米具有特殊的品质和口感,这和汤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土壤特点、灌溉水源、气候条件、品种及栽培技术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无论在全国各大展销会上,还是在大中城市的粮油批发市场和超市里都能看到汤原大米的身影。工作人员说:“即使是种的同一个品种,我们汤原大米和其它地方的大米在营养成分和食味口感方面绝对不同”。这也使得“汤原大米”有了“南五”(五常) “北汤”(汤原)的美誉。 据《汤原县志》记载,汤原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11年,由人工依自然水撒播试种水稻,1949年面积发展到了9万亩,解放后水稻种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水稻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汤原县以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为工作重点,改变思路,应用新技术,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水稻面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05万亩,水稻总产实现55万吨,产值18.7亿元,水稻产业已经
记者来到五常大米核心产区龙凤山镇,东兴村潘家屯村民裴凤波领着记者来到自家被淹的水稻田,掐断一把稻穗说:“现在水稻正处于扬花灌浆期,最怕水淹,你看这些水稻粒都是瘪的。”在五常大米核心产区五常市龙凤山镇,东兴村潘家屯村民裴凤波来到自家被淹的水稻田,向记者介绍水稻受灾情况。吴浩摄裴凤波种植150多亩水稻,其中被淹的80多亩地块主要处于牤牛河沿岸,剩余地块的水稻长势良好。“村里80多岁的老人说他们从来没见过持续下这么大的雨,发这么大的水。沿河的农田基本上都受灾了,低洼地块也有内涝。”裴凤波说。东兴村党支部书记裴凤双在牤牛河堤坝上指着远处的稻田告诉记者,通过水稻颜色就能大致判断受灾轻重情况。“你看那些远处泛着绿色的地块,水稻只是过水,没有长时间被淹,顶多影响产量。你再看看近处发灰的地块,是水稻被淹后污泥残留在叶片表面,这些水稻受灾就很严重。”裴凤双说。五常市境内有牤牛河、拉林河过境,正是充足的水源、肥沃的黑土、优良的生态,造就了五常大米的优质口感。不过,持续的强降雨让牤牛河、拉林河的水位上涨,冲破堤坝,导致河道两侧农田受灾严重,水稻、玉米大面积倒伏。但一些
学习强国 | 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新浪财经_金融信息服务商 | 环球网_全球生活新门户 | 新华网 | 中国网--网上中国 |